针对学术不端调查的应对策略

一些同学在面对学术不端调查(譬如:Academic Misconduct、SAU等)的时候,第一想法就是推翻事实依据、找借口。面对一些明明是他们错的事(比如考试作弊、找代写等),非得找各种理由说自己是对的,抱有侥幸心理、洗脱嫌疑。他们自己明知道没按照学校规定来,结果事情爆发了,就赶紧找那些听说过但实际上并不靠谱的机构,希望能找个后门。这些机构,有的可能连学校的基本流程和政策都搞不清楚,就开始教学生怎么去应对,结果往往适得其反。

没有任何依据的“事实”,同学的朋友/找的不靠谱的机构也不懂流程和政策,为了迎合申诉者的虚荣心,发现学校提供的证据有一点小小问题,就支持同学自己申请Innocent,搞无罪辩护。就拿前段时间的一个案子来说,那个同学在一个不靠谱的国内小机构的指导下,对着学校提供的证据视而不见,硬是要申请无罪辩护。学校原本可能因为证据上的小瑕疵,不会对学生太苛刻,但因为这位同学的态度问题,最后导致了重罚,比如停学三年或者直接开除。由于同学的执迷不悟,因此让Registrar、Counsellor、Investigator以及DVC非常不满,所以判了永久开除。

我认为这个案子当中,其实问题的一部分责任在于那些所谓帮助的机构。他们给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,让学生认为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逃避责任,而不是正面去解决问题。作为有经验的应对团队,你面对的同学是不懂学校规章制度的,然而虽然结果不确定,但你是懂大致方向的。他们应该知道每个案例都是独特的,而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一套固定的方法解决。尤其是在学术不端的问题上,学校通常有明确的规章制度,但这些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在现在的案例当中很少有同学出现学术不端,学校照着政策上的Misconduct的Constitute找到标准的判罚结果,因为目前没有这样的标准答案。所以,证据的标准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来,它可能或多或少会有些小瑕疵、小问题,但这个瑕疵跟问题不影响你的定性,也不影响你的终归的认定,它们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调整。因此,那些机构的一刀切策略往往会让问题变得更糟。

虽然校内的学术不端案例与Legal Matter有所不同,不过判定基本也是按照Civil Matter以及Balance of Possibility。学校在处理这些问题时,往往更注重学生的态度。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到错误,并表现出愿意改正的态度,学校通常会考虑较为宽松的处理方式,给学生一个反省和改正的机会。再假设我们遇到完全无法解释的情况且情况非常严重了,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短暂休学来争取一个保留学籍的决定。这也是为什么,当学生面对问题时,找到一个真正懂学校规定,能够提供合理建议的团队非常重要。

所以,面对学校的指控和调查,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,真诚地面对问题。找到可靠的帮助,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,配合学校的调查,展现出积极改正的态度,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。盲目找寻捷径,听信不靠谱机构的忽悠,最终只会让自己的处境更加困难。